近日,俄乌战场上发生了几件重大事件。在一片俄罗斯大获全胜的报道中,尤为刺眼的是俄远东115海军旅在乌克兰战场被全歼的消息;与此同时,美国宣布开始撤侨,乌克兰方面也在积极调动各路援军赶赴前线,局势显得格外紧张,仿佛一场群殴即将爆发。可是此时此刻,俄罗斯却主动提出无条件谈判,这究竟是烟雾弹,还是俄罗斯真心不想继续打了?我们该选择明确站队,还是继续观望?
这场由西方各国联手的复杂混战,最终会走向何方?你需要我帮忙分析吗?
从大航海时代至今,全球优质土地基本已被列强瓜分殆尽,唯有俄罗斯拥有广袤而资源丰富的土地。虽然人口相对稀少,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令其依然具备强大的潜力。只是随着国家实力的下滑,俄罗斯已难以完全掌控如此庞大的资源,这一点被西方国家洞若观火。他们看到,俄罗斯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,却因实力衰退而显得脆弱无比,这无疑是吞并它的最佳时机——你若不动手,谁还敢动?
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模式颇具趣味,他们偏爱群殴。群殴的原则是:你要是服软了,大家依旧是朋友,还能继续做生意。输了就投降,放下武器,依然可以保全全身,投降在他们看来并不可耻。欧洲这片土地,从中世纪开始,经历了数百年的你来我往,打打停停,没有所谓的绝对正义或非正义,只有“今天你多占点地方,明天我多争点地盘”,国界线就像跳舞一样时而左移时而右转。直到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,局势才相对稳定下来。
展开剩余72%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充满了合作与对抗的双重逻辑,和平实则是势均力敌的对抗状态。对抗的目的在于更换对手和压制敌人,战败的一方会被替换领导者;若双方势均力敌,则通过消耗战较量,看谁能坚持到最后。疲惫时,双方便坐下来谈判,达成共识后又能重归于好,喝酒跳舞,恢复往日友谊。
西方对伊拉克和卡扎菲的战役,属于先打残对手,再实行长期封锁的策略,等对方摇摇欲坠时再一击致命;而对拿破仑的围攻则是另一套路。拿破仑当时一人独大,频频发动战争,令整个欧洲安全感荡然无存。于是众国联合起来围剿他,拿破仑败北后,法国又重新成为西方大家庭中的“好基友”。
面对这块“硬骨头”俄罗斯,西方明白想一举摧毁它几乎不可能,因此只能采取打打停停、谈谈打打的策略,敌友关系交替上演。北约东扩的目标则始终未变。美国通过“混合战争”的手段逐步消耗俄罗斯国力,期望通过漫长消耗使其最终投降或被肢解,这可能是十年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过程。当俄罗斯变得虚弱不堪时,再发起最终决战。
不过,局势也存在变数。比如俄罗斯内部若难以承受压力,主动改变立场,选择融入西方,这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的现象。也是我们最担忧的问题之一,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选择保持观望、不轻易表态的主要原因。毕竟“合纵连横”之术,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早已运用得炉火纯青。若我们急于表态,反而会令自己陷入尴尬境地,三不原则(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站队)依然实用且必要。
对于那些说“唇亡齿寒”的论调,其实反映的是民族自信的缺失。亚洲国家历来没有把自身安全寄托于他人。你自己不强大,找谁保护都是徒劳。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守护国家,不会轻易将命运托付他人。强盛时不需他人庇护,软弱时不参与群殴,哪怕面临危险,也只能自力更生。就像历史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,有谁真正来帮助过我们?不过是各自分杯羹罢了。
用一个通俗点的比喻:就像一个阳痿体质差的男人,把自己所有财富和漂亮妻子托付给邻居保护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安全了。
生活中不乏类似故事。一个渣男被富家女甩了,满怀失落地投向另一美女怀抱,甜言蜜语哄得美女心花怒放,尽情照顾他疗伤。待他恢复元气,觉得还是富家女更有钱有车有房,便又离去。这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,在现实中不断上演。
因此,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,做好自己,发展自身实力。对“老大哥”俄罗斯、对“二哥”白俄罗斯甚至欧洲的纷争,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家人,打得再凶,也终会坐下来共饮一杯酒。我们最合适的态度,就是劝和促谈,保持冷静与理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阳配资-个人场外配资-配资实盘网-炒股10倍杠杆合法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